绿进沙退 书写造林治沙的北京答卷 世界新要闻
发布日期: 2023-06-20 10:41:50 来源: 科技头条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6月19日,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,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,截至2022年底,昔日的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得到治理,首都山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7%,森林碳汇量、林木蓄积量以及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,京郊北部和西部,千万亩林海已蔓延成厚实的生态屏障,护卫着首都北京。

北京历史上也曾长期受风沙侵害。延庆康庄、昌南口,以及潮白河、永定河、大沙河流域这五大风沙危害区沙尘肆虐,同时还面临着来自西部、北部等风廊带来的外省输入风沙威胁。老舍先生《北京的风》中有过生动的描述“北边的秃山挡不住来自塞外的狂风……青天变成黄天,降落着黄沙。”1979年,新华社一篇《风沙紧逼北京城》既拉响了首都生态安全的警报,更吹响了北京造林治沙的号角。

面对着脆弱的绿化家底,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,北京陆续开展了“三北”防护林工程、农田林网、重点风沙危害区绿化造林等工程,大规模防沙治沙成效明显。2000年6月一场旨在遏制风沙危害的国家级生态工程——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实施,门头沟、房山、昌谷、怀柔、密云、延庆等7个工程区开始了一场人与沙的艰苦搏斗。工程一期用12年的时间累计实施造林营林708万亩,植树1.5亿株。2013年启动的二期工程完成造林营林213.9万亩,其中,人工造林41.9万亩,低效林改造41.1万亩、封山育林130.9万亩。20余年来,工程共完成造林营林922万亩,宜林荒山和沙化土地“应绿尽绿”,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实现治理,有效逆转了沙化扩展势头。据北京市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,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由5.62万公顷减少到2.23万公顷,减少60%。7个工程区实现了从沙化土地分布区到重要生态屏障区的转变,构建起了北京抵御风沙的绿色防线。

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将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有机结合,让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逐年恢复,生长繁殖场所逐年扩大,工程建设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更加丰富。年来,被誉为鸟中“大熊猫”的青头潜鸭出现在北京延庆的野鸭湖湿地,大量的苍鹭在野鸭湖湿地繁殖。密云水库上游地区水系相连、清流交汇,20只“国宝”白鹤成群到访密云水库。在房山十渡的黑鹳集中生活区,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在这里监测到一对黑鹳“夫妇”成功产下三只宝宝,北京房山区成功申报成为“中国黑鹳之乡”……京西门头沟的珍贵植物槭叶铁线莲,一簇簇白色花朵迎风绽放,在灰黄色的崖壁映衬下,格外动人;密云区先后发现北京无喙兰、北方鸟巢兰、铁木种群等珍稀、濒危植物和尖帽草等;珍稀植物水毛艮、百花山葡萄等也在工程区内相继被发现,生态焕发新活力,北京已成为生物多样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。

工程区茂盛的植被将宝贵的水资源牢牢锁在京华大地,首都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。据测算,每年可减少单位面积水土流失量54.3吨/公顷;有效降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率。北京地区山洪、泥石流灾害发生率由20世纪90年代的最高年发生7起,到目前最高年发生1-2起。工程区污水得到有效治理,治理后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;密云水库水质连续十年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。谷、延庆、密云、怀柔、门头沟先后被评为“国家森林城市”。

关键词: 造林治沙 绿进沙退 治沙工作 京津风

推荐内容